(南宋)杨万里
淮上云垂岸②,江中浪拍天。
顺风那敢望,下水更劳牵③。
芦荻偏留缆④,渔罾⑤最碍船。
何曾怨川后⑥,鱼蟹不论钱。
【作者简介】
杨万里(1127-1206) 南宋诗人,字廷秀,号诚斋。吉州吉水(今江西吉水)人。与尤袤、范成大、陆游合称“中兴四大诗人”。绍兴二十四年(1154年)中进士。授赣州司户,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,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,多受其勉励与教诲。孝宗即位后,张浚入相,即荐万里为临安府教授。初学江西诗派,后风格转变,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借鉴,构思新桥,语言通俗明畅,终于独立门户,自成一家,时号“诚斋体”。工于七绝,以写景咏物见长,一生作诗颇丰。有《诚斋集》。
【作品简析】
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大通的繁华、富庶的境况。诗人以淡雅、凝练的文笔,撇开闹市的繁华,单从大通镇的自然美景中,截取那风高浪急,水拍江滩,渔罾碍船和鱼蟹价廉等镜头,尽情地渲染,恣意地点化,成就一幅水乡古镇渔罾图,描绘出大通河畔鱼市兴旺景象,读之令人神往。
诗说:某天,大通镇风急浪高,江岸云脚低垂,雾气蒙蒙,江中浪涛翻涌,险象环生。所有的船只经过的时候,都要十分谨慎。即使是顺风顺水杨帆,也不敢稍有大意东张西望;若是逆流而行只能劳烦纤夫沿着江岸,将船只慢慢地拖动。但是,丛生密集的芦荻,偏偏好客地欲牵留着船上的缆绳。最是那些捕鱼虾的渔罾十分繁忙,阻碍着船只的前行。然而,诗人并不曾有丝毫抱怨船行的慢,正好可以稍作停留,饱览一下这江南水乡的绮丽风光,同时好好地享受一下这里的特产。这里的鱼蟹实在是太多了,多到不论价钱就可以买到很多很多。诗人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,从一个侧面描绘出鱼米之乡、大通古镇的商贸辐辏、经济富庶的兴旺景象和自然活泼的水墨图画。
【注释】
①大通镇:今铜陵市大通镇,地处贵池、青阳、枞阳、铜陵四县及交界处,自古就是沿江重镇,明代在此设“巡检司”,“河泊所”、“递运所”、“驿运站”。
②淮上云垂岸:指水天相接的地方,压着厚厚的云层。
③牵:通“纤”,纤夫拉船用的纤绳。
④缆:栓船的缆绳。
⑤渔罾:用竹竿支架的渔网。大通河畔的渔罾大体有三大类:岸边罾、船头罾和拦河罾。岸边罾固定在岸边,大的有一两丈,小的只有一两米。船头罾是用小木船在河面上来回流动扳罾。拦河罾则是用渔网把整个一段河面拦腰截断,是大通渔民最大的渔罾。
⑥川后:船行驶的慢。